2024年3月25日,豫菜高質量發展暨阿五創辦20周年活動于鄭州圓滿舉辦。在現場數百位國內外文化界、餐飲界專家和企業家的見證下,一本關于黃河鯉魚和豫菜文化的書籍《千年一魚》正式發布。
全書洋洋灑灑十萬字,勾勒了上萬年的鯉魚文化史和豫菜發展史。這是中華餐飲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統闡述鯉魚文化的專著,填補了鯉魚文化沒有系統闡述的空白,對于鯉魚文化體系打造、黃河鯉魚頭牌回歸以及豫菜復興具有深遠的意義。
即日起,阿五將對本書進行連載,敬請關注!
溯洄從之,道阻且長 之 逆流而上
長垣學徒
長垣自古就有尚廚之風,民間早有“長垣村婦,賽國之廚”的說法。在長垣,哪怕是個普通的人,做個“幾大盤”“幾大碗”都不在話下。
在這樣興盛的烹飪文化氛圍中,樊勝武從小耳濡目染,見到、聽到的都是家鄉“頂級”名廚,自然而然地,他愛上了烹飪。他小的時候,每逢村里有紅白喜事舉辦宴席時,其他孩子都出去放炮玩鬧了,他卻站到廚灶邊幫著剝蔥、剝蒜,看大廚怎么做菜。他在廚灶邊,一來可以吃到好吃的,二來看到普通的食材在廚師手中變成美味,感覺特別神奇。“長大做一名廚師”的夢想在他心中悄悄扎了根。
當時,長垣開辦有3所烹飪學校和1個廚師培訓班,面向全國招生,每年培訓烹飪專業的學員500余名。懷揣這份夢想,17歲那年,樊勝武去長垣烹飪學校開始學廚藝。因為當時家里沒有錢,父母賣了一車糧食才夠交一半的學費,他只能上半個學期。假期過后,別人都去上學了,樊勝武卻還在家里等著家人籌措學費,心中特別郁悶。所以,他格外珍惜在學校學習的機會。重返校園后,他特別刻苦努力,后來成了優秀畢業生。
可做廚師也不容易。餐飲業界素有“一堂二柜三灶上”之說,“堂”即堂倌,指服務人員;“柜”即結賬收款人員;“灶”指炒菜和做面點的紅白案廚師。他們這些從事餐飲烹調工作的人統稱為“勤行”。
那時,廚房的條件跟現在無法同日而語,灶臺都是煤火爐灶,一個小屋里幾個大煤火,房間內的溫度高達50℃。那時,他天天都在切菜,切到手是常有的事兒。切到手后,他就直接把傷口用開水燙一下,止住血后接著干活。
1987年,樊勝武學藝出師。和他一起的,還有很多后來在河南廚師界很有名的人。這些人,在經過命運的考驗之后,一步步成了餐飲界的中流砥柱。
溯洄從之,道阻且長 之 逆流而上
行政總廚
20世紀80年代初,河南餐飲百花齊放,蓬勃發展。1985年,改革開放持續推進。這一年,物價和工資制度改革全面展開,城市里的肉魚禽蛋、蔬菜、水果等副食品的價格放開了,集貿市場迎來了春天。改革開放帶來的遠不止這些。鄭州作為全國交通樞紐中心城市,經濟發展逐日向好,各地菜系蜂擁而至。
粵菜、杭幫菜占據了星級酒店,川菜成為街頭館子最火爆的招牌。這樣的大環境中,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葉還穩穩坐頭一把交椅的豫菜,逐漸黯淡了光環。
就在這時,樊勝武帶著滿心憧憬和一腔熱情,只身來到了鄭州。
初到鄭州,樊勝武租住在地下室。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鄭州火車站附近的小飯店里做廚工,和煤、殺魚、擇菜、洗盤子……不到10平方米的廚房里,一個大煤爐占據了一半空間。到了夏天,廚房里的溫度能有近50℃。他在這樣的環境里,一待就是大半天。
后來,因老板轉讓了飯店,樊勝武便也沒了工作。沒有了收入來源,他身上的錢很快就花光了。在潮濕的地下室餓了兩天后,他實在支撐不住了,向朋友借了錢,一頓吃了3大碗燴面。
為了繼續學習手藝,樊勝武來到了一家大酒店——杜康酒家,成為一名學徒工。在這里,他不但沒有工資,每月還要向酒店交20元的實習費,干的還是最臟最累的活兒。他非常珍惜這次機會,特別勤奮、努力,很快就得到師父和經理的認可,不僅不用再交實習費,每月還有100元補助。
別人發了工資便去逛街買東西,樊勝武卻把大部分工資用于購買學習資料,提升自己。雖然工作的飯店離二七塔不到500米,但因為忙于工作,來鄭州兩年,他竟然不知道二七塔在哪里。
不僅如此,樊勝武還經常干一些“不務正業”的事,如組織參加各種烹飪比賽、交流學習、主持美食節目等。
經過數年的不懈努力,樊勝武從學徒一路做到了亞細亞飯店的廚師長,他的廚藝和管理能力得到了食客和企業的高度認可。29歲的樊勝武被聘為當時河南著名的五星級飯店——國際飯店的行政總廚,他也成了當時鄭州首位擔任五星級飯店行政總廚的河南籍廚師。
溯洄從之,道阻且長 之 逆流而上
豫菜在哪
1985年之前,豫菜在河南還特別紅火,鄭州街頭像樣的飯店基本上都是國營企業。當時的水上餐廳、中原飯莊、少林菜館、鄭州烤鴨店等都是有名的豫菜館,幾乎沒什么外來菜系。
20世紀 80年代中后期,川菜、粵菜陸續進入鄭州,平靜如水的餐飲業突然泛起了漣漪,餐飲行業的格局發生變化,民營餐廳開始出現。鄭州的麗晶大廈、花園、越秀等星級酒店和高檔酒樓的主要菜系都是粵菜,燕蓉園、馬大哈等川菜館也遍布大街小巷。
到20世紀90年代,河南餐飲行業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:粵菜、杭幫菜成為餐飲市場主流,湘菜等更多外來菜系進入河南市場,豫菜陣地越來越小。除了鄭州飲食公司的幾家飯店,豫菜館一館難尋。
那時候,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,經濟較為發達,粵菜也備受推崇,很多商家以聘請粵菜廚師為榮?;洸藦N師月平均工資達到5000元左右,最高的能達到1萬多元,而豫菜廚師的工資普遍都是幾百元,最高不過3000千元,而且吃、住等待遇都不一樣。
在這樣的情況下,很多河南廚師不愿意做豫菜,不敢說自己是做豫菜的。有些廚師去廣州工作幾個月,學幾句廣東話,回來“冒充”粵菜廚師,工資就能翻幾倍。
在國際飯店工作的樊勝武,對此感受更為深刻。
當年的樊勝武,在豫菜烹飪領域以技術全面、善于創新著稱。2000年,國際飯店接待了幾位來自法國的客人。那天,年輕的行政總廚樊勝武和幾個河南廚師在廚房忙碌了很久。法國客人對當天的菜品特別滿意。在法國,廚師被稱為藝術家,人們對廚師很尊重,于是,法國客人便提出想和制作菜品的廚師見面,當面表示感謝。作為行政總廚的樊勝武自然與這些法國客人見了面,可制作菜品的河南廚師卻被飯店領導換成了廣東廚師。
這件事深深刺痛了樊勝武:河南廚師怎么了,就這么上不了臺面嗎?!
從那一刻起,他決定開家豫菜館,為河南人、河南廚師爭口氣,讓更多人品嘗到博大精深的河南美食。
樊勝武找到幾個比較有實力的企業家,表達了自己想和他們合作開一家有代表性的豫菜館的想法,均遭到拒絕?!艾F在誰還做豫菜、誰還吃豫菜啊,那不是找死嗎?現在市場流行什么,我們就做什么。”
既然沒有人看好豫菜,那就自己干。
這個年薪6位數、小有成就的廚師,如同鯉魚“燒尾”一樣,開始了艱難的創業之路,只為心中的豫菜夢想。
溯洄從之,道阻且長 之 逆流而上
從廚師到創業
2004年3月15日,樊勝武在眾人的質疑中放棄了穩定的高薪工作,在鄭州建業路開了自己的第一家小店,率先提出“新豫菜”的概念
當時,鄭州幾乎沒有飯店直接叫豫菜。即使有河南人用河南廚師、河南食材做菜,也不敢叫豫菜,而是叫江湖菜、迷宗菜等。
在給飯店取名時,樊勝武也思考良久。他認為,食有五味,人有五常,而“五味調和、質味適中”正是豫菜的風格,加之數字一至九中五為中,有中正平和之意,而自己在家又排行老五,所以為自己的豫菜館取名“阿五美食”。
創辦之初,樊勝武親自掌勺。當時的廚房,又低、又小、又熱,房高不到1.8米,屋頂上面全是油煙,他炒菜、切菜都要彎著腰,還要用毛巾捂著鼻子。廚房的溫度能達到50℃左右,在里面待一會兒,衣服就全濕透了,需要幾個人輪流炒菜。
在這樣的條件下,樊勝武的這家小店依然保證了上菜速度和菜品質量。他還提出了自己的經營理念:“不好吃,無理由退菜”“不為一日好,只為百日紅”。因為菜品質量有保證,口碑好,這樣的小館子很快便在社區集中的建業路脫穎而出。
隨著生意逐漸好轉,他也遇到一些麻煩。當時,附近一家飯店老板常私下給供應商說,給阿五送菜有風險,阿五干不了多長時間的。
還有一些人私下找到阿五的員工說,一個廚師開不成飯店,在阿五上班工資沒保障,讓他們早點換工作……諸如此類的事情,不勝枚舉。
樊勝武曾在講述中華餐飲歷史的大型電視連續劇《大長垣》中客串過。其中有個與他經歷類似的橋段:牛大廚開了家飯店,競爭對手使用了卑劣的手段,斷了他的貨源。無奈之下,他另辟蹊徑,研發了一些用素菜做成的素齋,被食客認可,生意逐漸好轉。這個故事樊勝武記得很清楚,他只是沒想到,真的會有人用這樣的競爭手段。
一次長談之后,樊勝武給供應商承諾:“你給我送最好的食材,我保證,你們送一次,我結一次賬?!彼o員工承諾:“我就算賣車賣房,也會按時給你們發工資的,請大家放心。”
他相信,好東西消費者是能吃出來的,所以阿五堅持使用好食材、高湯調味?!皽⑵饋碓贀P出去,落下來像絲綢一般?!?/span>
附近社區的人們發現,阿五的菜比大飯店里好吃,還實惠,一打聽,原來老板曾是五星級飯店的大廚,于是就給阿五起了個“五星級小飯店”的別名。
阿五的客流量越來越大,口碑越來越好。不到兩個月,生意逐漸火起來了,每天不到飯點就開始有人排號,20張小桌臺,一天要接待100余桌顧客,甚至出現了“黃牛”倒號現象。即使是停電、下雨,一些執著的顧客也不肯離開。
有一天,樊勝武看到一個80多歲的老太太拄著拐杖,顫巍巍地站在門口等位置,心里特別難受:“顧客是掏錢買享受來了,即使我的飯菜再好,也不能讓顧客等這么長時間!”
于是,樊勝武先后在鄭州英協路、鄭東新區天澤街開了兩家店。別人開飯店是東南西北岔開布點,他開飯店卻是越近越好。他當時的想法很簡單,就是為了緩解顧客等位置的壓力。
當時,鄭東新區還是個“大工地”,天澤街店在裝修的半年時間里,整條街連個人影都見不著。朋友和家人都勸他賠個裝修錢,及時止損,可樊勝武思索再三,覺得鄭東新區是未來鄭州經濟發展的中心,正是入駐的最好時機。
阿五天澤街店開業之后,生意遠超預期,每天都賓客滿座。沒多久,很多知名餐飲品牌相繼把飯店開到這里。每到用餐高峰期,一條街上停的有上百輛車,天澤街也被稱為鄭東新區的“美食一條街”。
2005年夏天,幾個山東人開著車來到阿五,一個禮拜把菜譜上的菜吃了個遍,非常滿意。他們找到樊勝武,希望合作開店。隨后幾年,阿五在世界各地陸續開了多家門店。
如果僅僅是做生意掙錢,樊勝武已算是小有成就了。然而,他的夢想并非如此。他想要的是,以阿五為起點,讓“五味調和、質味適中”的豫菜重回大眾視野,讓豫菜走向世界。